借着公司组织培训的机会,第一次来到北京。但也因为是公司组织的培训,其实基本上没有太多时间到处游玩。想去的地方中,只有故宫和国家博物馆因为是集体参观项目才得以成行。即便这样,短暂的行程也只能走马观花。

其中,和印象里完全不一样,故宫给我的感觉唯有萧索二字。

后来北京朋友做东,席间听我说起以上感受,笑称我大概是所有去过故宫的人里面唯一一个会觉得萧索的人。我只好跟着笑笑,说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记得当时正值下午两点左右,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幸亏前一晚有雨,日间有风吹过,刚刚立秋的北京城反而并不十分炎热。走过端门,站在午门之外排着长队,看着周围高大的红墙隔开清朗的蓝天,从昏暗的城门洞朝里望进去看到宫檐的一角,仿佛隔开着两个世界。

走进城门,迎面所见便是太和门前的广场,被后金水桥分割成两部分,地面上凹凸不平的砖石缝隙间满是寸许荒草,广场那头皇宫的琉璃瓦抹着黯淡的金黄,仿佛压扁在云层之下,四周红色的宫墙因为距离较远,反倒显得有些低矮,堪堪框住一霎蓝天。导游小姐在一旁讲解「推出午门」的典故,讲到明国嘉靖皇帝大礼议事件,群臣便跪在此处这些砖石之上,哭声震天,震落了几块瓦片。

后来我查了一下,这是公元1521年到1524年的故事,此年间,麦哲伦船队的维多利亚号返抵西班牙。

之后,沿着中轴线一路向北,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之后的御花园。白色的台阶凹凸斑驳,铜器及木器泛着些许黑灰,一些宫殿新补了雕栏色彩,新漆与古梁格格不入,一些则又显得蒙尘许久色泽昏暗。从人头攒动中抬眼望进殿内,整体观感也和想象中的迥然不同,明明是议事或者居住的场所,却仿然与家乡的寺庙类同。

但既然人人都为紫禁城的恢弘壮丽所倾倒,想必钟鸣鼎食的胜景多半难以体现在仅仅一个多钟头的参观游览中,同时我的审美水准本就等而下之,这种走马观花的一瞥所见必然有失偏颇,并不能作数。所以我想以后大概会再真正地认真拜访一次吧,做好功课、留足时间、仔细游览。不过过去的早已远去,不论是庙堂之上的皇权博弈抑或是为人父子的人性抗争,世界终于走到了现代。「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辉煌或者萧索,其实也仅仅是观测者自身的感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