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乌克兰时期的世界局势猜想

Forward

理论上讲,国际政治学是一门专业度需求相当高的学科。仅仅在信息统合这一个角度,不但涉及到大量保密信息,使得一般人难以接触,就连公开信息,也因为过于庞杂,给普通人设置了很高的门槛,更不用说必须充分掌握的历史渊源、政治传统、文化偏好、阶层结构、地缘环境等等……可谓涉及到一国之内、国与国之间的方方面面,一面面高墙完全否定了非专业人士意见的任何意义。

理论上是这样的。

也许是因为国与国之间关系过于复杂,需要掌握的信息过于庞大,又也许是因为很多决策自身即带有相当大的随机性,而由该决策又会随机产生更不可测的影响,就好比那个股票投资专家与猩猩的业绩差别不大的实验,混沌系统下精确预测反而成为了不可能的任务。于是有了各种黑天鹅事件的冲击,当理论上小概率发生的事件确实发生后,只剩一地眼镜碎片。当事实与认知出现偏差时,修改事实,这才是人类的惯常操作。反正就算是同一个事实,得出两种相反的结论,进而作出相反的判断与推测,也是司空见惯。如果一扇扇混沌系统的高墙将所有人都打成了「非专业人士」,那么姑且我也来猜测一下未来的演化。需要说明的是,所有的猜测都是基于公开信息的「非专业猜想」,即在难以甄别基础事实的前提下所作的缺乏证据与推导过程的一些想法,作为对自身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方式,并非可信的对将来局势发展的判断,也不能起到任何层面的指导作用。

战略实现

当前,乌克兰局势仍处于某种混沌之中,大致上可以认为,该事件最终呈现怎样的结局,会将世界导向不同的方向。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在讨论胜负盈亏之前,首先必须明确胜负的标志为何。这里所需要的不是价值评判,而是各自战略目标的客观实现。然而很遗憾,就目前所能获知的信息,并不能十分清晰地判断俄罗斯此次作战的战略目的。因此在可以清晰预测将遭到何种抵抗以及外部制裁的情况下,坚持选择战争这一手段背后的意图便十分耐人寻味。如果我们假设俄罗斯将此举视为最后一搏,从某种程度上倒也可以解释这种战略目的的模糊现象。事实上,俄罗斯当前所受到的抵抗(包括军事上、外交上、经济上等),应该比其实施行动之前的预估要小(也有可能并没有预估)。但就算如此,战略目的模糊便注定使得俄罗斯不可能存在一个所谓「大胜」的结局,因为总会有更大的胜利在胜利后面等着,直到最终的失败。而对于美国控制下的西方世界,虽然当前形势从军事层面来看可能陷入被动,但随即通过发起除军事外的全面绞杀终止了前期的慌乱,然而没有军事上直接介入等于把主动权拱手让人,无论外部绞杀多么厉害,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战场本身。总之,虽然在政治层面并未改变冷战结束后美国的东欧整体战略,反倒不如说东欧战略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但东欧战略终归是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必须落实于真正的战略重心,而调整这两者的关系,又涉及到美欧之间、北约与欧盟之间甚至其各方自身内部不同的利益牵扯,也可算是一种战略失调(可以说这是起因,也是结果)。因此,如何处理当前局势,也并没有发现来自美国方面的清晰指导方向,更像是一种有着深远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的应激反应,一边是自身的精神分裂,另一边是伴随着控制力急剧下降带来的暗流汹涌,同样导致在如何正确处置俄罗斯乃至欧洲局势方面存在战略分歧。因此从上面两个角度而言,俄罗斯虽然先声夺人,但战略上的模糊以及军事进展上的不利已经给自身造成相当程度的被动;而西方世界在战争爆发之初虽然从军事层面讲可能失之仓促,但随即而来的全方位绞杀使得其得以暂时稳住阵脚,不过同样因战略分歧而在战场内外的战线上进退失据。鉴于漩涡的中心仍然是乌克兰局势,此刻双方就像赛跑一样埋头前奔,攻势一波接一波,制裁一浪接一浪,(还很巧地都暴露了自身在该方面相当大的短板),谁取得领先位置,谁就获得主动。

不同的发展导向

由于前述战略目的的模糊或分歧,只有依靠推测来判断双方或多方的胜负条件。不同胜负条件又会将世界推向不同发展方向,就像波纹中心一样,至少目前可以说此次事件很大概率会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其将会对之后的世界局势走向产生深远影响。(注意并非世界局势由此刻开始变化,变化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当前这样的相持局面,起更大影响的反而是各自的短板。

俄罗斯

此次事件的发起者,漩涡的中心,目前阶段掌握主动权的国家(虽然并不一定是很好把握住了主动的国家)。首先就目前可以获知的信息推测,在首日直接斩首闪击的尝试失败后,对俄罗斯而言不管其在军事上取得后续何种进展,其最优的结果已经错失。并不好评价该种战术是否是俄罗斯刻意追求的(所以大概率只是一种尝试),但接下来只能去尽力争取次优的局面。从俄罗斯官方表述来看,实现乌克兰整体去军事化是其当前目标,但在实际执行中,即使成功歼灭乌克兰当前有生力量,实现对乌克兰全部重点城市的控制,然而紧随其后的退出战略便成为了另一个难以跨过的门槛。此刻,俄军基本已经实现对乌克兰重要战略要地的合围,但迟迟等不来下一个节点,或许俄罗斯在当前一段时间内还会采取这种「围而不打」的态势,且俄乌双方的所谓「和谈」也会如双方所愿(真的吗?)的那样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僵持拉锯下去,但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个长期的选项,那么俄罗斯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便是在进一步控制乌克兰主要节点的同时实现「正常化」,这需要实现政治与军事两个层面的目标:政治层面是实际控制乌克兰(不管是通过扶植亲俄政权、地方自治、分裂还是其他手段);军事层面则是停止消耗(不论是撤军、停火还是就地驻军等)。这样的目标只能通过与西方世界和谈来实现,而和谈的前提要么是俄罗斯在军事上能取得进一步效果,要么是西方(主要是欧盟)负担不起制裁带来的反作用。但双方的对比来看,似乎俄罗斯前景不太乐观,毕竟一方面难以拿出标志性的胜利,另一方面自身的经济体量实在太小,且因本就从属于西方文明,面对这种全方位绞杀,其在心理层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对俄罗斯而言最好的选择还是继续加强军事攻势,成功取得一个标志性战果(比如基辅入城,并不一定需要占领)后,通过谈判让步实现缓和(尤其是对欧洲缓和),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未来仍将处于十分艰难的时期。

欧盟

此次事件大概率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的原因并不在于衰落的俄罗斯的垂死挣扎,而在于欧盟的彻底沉沦。欧盟的沉沦是全方位的、塌陷式的,不在于其不能有效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在于其根本无法有效认知自身的利益,更无法区分自身的利益与美国的利益(或者说利益集团被美国绑架),以至于经济文化被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全面殖民,仅剩下一张薄薄的面纱,如今就连这层面纱也被扯下,在历史文化的应激反应之下的,是其作为主权国家的独立性的衰亡。就算有清醒人士能够认识到现状,其话语也会因「不民主」而被淹没,就像被信息素所控制的昆虫。缺乏独立的媒体与互联网平台或者总括为丧失舆论自主权(任何所谓「独立的」、「本土的」媒体的背后,多重股权嵌套下,都影影绰绰有着美国的身影)只是表象,类似法西斯般的歇斯底里根源还是在于空心化经济难以为继所产生的影响,在这一点上,美欧的情况是类似的,但至少美国的条件要好上太多。当前,大多数欧盟国家被裹挟着向俄罗斯发动了一波又一波歇斯底里的制裁,但反馈到现实上,除了科教文娱医疗部分之外,因制裁而导致的另一半剑刃正深深地砍向自己的经济,恰好与俄罗斯形成了两相放血的状态。尽管欧盟中仍有部分独立程度较高国家的部分政客在试图挣扎,却几无收效,就算是欧盟国家军费能得到一定增长,但这样的增长大概率也将消耗在对美「保护费」方面,所谓「欧洲军」无异于痴人说梦(就算没有美国因素,欧盟内部各国也存在各自的利益)。唯一的好消息是,因无力应对「俄罗斯威胁」,北约的影响力肉眼可见地正在消散。

美国

Pax Americana已经变得字面意义上的难以为继,美国当前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其本身,不过这一点已经十分清晰且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当前危机中,美国虽然再一次暴露出了它的虚弱,但好歹凭借着接下来掀起的全方位绞杀守住了帝国颜面,然而面对难以挽回的困境,通过浑身解数力挽狂澜本身便是虚弱的一种表现(况且「浑身解数」中竟然完全不涉及军事,甚至连象征性的机场保卫、设置禁飞区、保护大使馆等方式都没有采用,直接导致北约脑死亡),对于接下来的世界冲突,是否还能够再次动用此种能力或能否负担这种能力所带来的副作用,其实是值得怀疑的。这里并不能轻易认定其为一次回光返照,毕竟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帝国(总量比较),其底蕴之厚直接集500年西方发展之大成,正如此次事件中的表现一样,可以通过制造危机来补充自身(虽然这种方式已经从第三世界小国蔓延到了欧洲大国),且往往越到此种境地,越是其越倾向不择手段的危机边缘(俗称「最后的疯狂」)。总的来讲,美国在这次事件中还是攫取了大量利益,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国内政治对手的威望,但只要根本性问题得不到解决,通过「镇痛剂」来缓解病情的手段终将难以为继。

中国

此次事件对于中国的启示是全方位的,但也仅止于启示而已,接下来,会有大量研判与预测工作需要进一步展开,未来的计划需要进一步修订与完善,各方面布局也需要进一步调整。总体上,同美国一样,中国在此次事件中获得了大量利益;不同的是,之后将面临一个更加艰难的外部环境,因为「和解」这个选项已经变得极为黯淡(甚至即便俄欧实现和解后也会是如此)。但终究作为一个大国,内部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或不应当延续孤立的对外政策,在需要出击的时候当然应当果断出击)。

近未来推演

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乌克兰局势大大加速了未来各国不同的境遇与选择,在越发紧绷的国际局势下,冲突的频次与烈度都将得到明显提升,反过来又给各个主要国家带来新的压力。当然,在大的时间线上,乌克兰局势如何演化是无足轻重的,但毕竟对于过于长久的预测都几与神棍无异;确知当前现状,对短期内的未来局势发展进行判断,则乌克兰局势的最终走向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近期未来的猜测。可以推测的是,将俄军驱逐出乌克兰在很大概率上并非西方世界的战略目的(甚至这只能算乌克兰人民的目的),使俄罗斯陷入乌克兰泥潭更符合其利益,随着春季冻土解冻后翻浆期的到来,俄罗斯的攻势将受到极大迟滞,更进一步加大了其陷入「泥潭」的可能,但真正的战略重心要求,不仅要使俄罗斯陷入泥潭,更需要快速抽干它的血液。面对这种局面,俄罗斯只能选择尽快在解冻之前取得尽可能多的战果,然后通过和谈止损,因此取得一个标志性的成果,应该成为俄军近期的主要目标。

欧洲局势

沉沦是欧洲的大趋势,虽然在此之前可能仍然会有一段挣扎时期。后乌克兰时期,欧洲主要国家也许会尝试着摆脱美国的控制,但注定收效甚微。军事上,相比于「欧洲军」的建设,各国自身武装力量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依旧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主要体现为效费比太低),无法改变受限于美国军事控制的程度;且由于军费的增加,会给本就不再景气的经济造成更加严重的负担,进一步导致政治极化,加剧本就存在的脑死亡现象。经济上,为了弥补此次事件中所遭受的重大损失,欧洲一方面不得不加大对美国的依赖,另一方面会选择加强对俄罗斯的压迫(但事实上这种压迫几乎已被用尽,无再进一步的可能),但这两者在政治上造成的损失将远远大过经济上带来的收益(甚至本就不得已为之的情况下,是否存在经济上的收益也是个问题);为了维持其内部的经济运行,域内大国会进一步加强对小国的吸血,由此将带来国与国之间、国内各阶层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反过来将进一步造成撕裂的社会现实,这种撕裂是全方位的,以至于随着欧元的衰落(这会是另一个标志性事件),作为一个整体的欧盟持续失能的可能性大增。以上这些将陆续反映到未来的欧洲政治上,随着外部作用与内部经济下行加速,欧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越发难以为继,作为美国的附庸化进程加剧,在这一点上欧洲小国反而没有太大的阻力,因此反而会加速欧盟可以预计的衰落。与欧盟的境遇相反,北约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强化,随着外部压力增大以及各国军费上涨,北约整体纸面实力与话语权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足以填补因欧盟后退而留下的政治真空,这也是欧洲国家继续控制如非洲等地的唯一选择,当然这一切又将体现为美国的整体实力。但问题在于,实力增强的北约也仅是相对于现在这个徒有其表的北约而言,如果美国无意或无力为其武装买单,其真正有效的、可投射的能力仍然相当欠缺,这是未来局势中一个需要被认识到的地方。因此对于欧盟而言,是否会出现某位政治家力挽狂澜,巧妙地实现与俄罗斯关系的缓和,改变为美国火中取栗的现状?我对此不报任何希望,选票政治下,失去舆论领导权的政客再有才华也无法施展,而美国就连在国内也不会犯第二次这样的错误(但毕竟效果存疑)。

中东与非洲地区

中东与非洲地区将迎来更多的可能性,虽然中东与非洲诸国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宗教方面都与世界大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但有一样是这些国家尤其是中东大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毫不逊色甚至远超许多世界大国的,这便是作为独立国度的雄心,正是这样的雄心支撑着这些国家在全面落后之下仍旧忠实于自我(至少是统治阶级),虽然这样的雄心其内核多数仅仅是为了自身的骄奢淫逸(或者说正是因为落后的社会构架,使得他们想要满足自身的欲望,不得不采用更不那么「文明精致」的方式),但在面对外部势力时,「买办化」仅仅只是他们的选项之一。现有的秩序已然崩解,以前压在自己头上的巨力此时无暇顾及,加之可以预见的生产资料与粮食危机,作为最大火药桶的中东即将迎来又一次动乱时期。同样由于域外大国缺乏介入能力,此次动荡的烈度恐怕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得中东各国整合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而随之到来的乱局,又将进一步降低域外国家的影响力,甚至反过来影响域外国家,尤其是中东地区主要国家将再一次获得远超于现在的话语权,而美国等传统势力将不可避免地持续衰减,这又将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为了防止这类情况的发生,不排除美欧等国在影响力衰退之前直接提前引爆中东乱局,搅乱该区域秩序,以获得喘息。更有可能的,是以上两种乱流的结合,这考验各国领导层对时局的精准把握以及对自身实力的准确认知,不过不论如何,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该区域可以简化成洗牌的局面(虽然伴随着的是人道主义灾难)。另外,必须提及这些区域中最独特的一个国家,以色列,未来将会面临十分艰难的考验。

太平洋区域

近未来太平洋局势的初期是高度可预测的,但随着局势演进发展,则呈现出高度不可预测性。当前美国的策略基本上可以视作(如果它现在存在一个主观的战略意图的话,否则该所谓「策略」大概率仅是一种路径依赖或群体潜意识)通过消耗自身庞大的海外存量来延缓自身体内的癌变。(这与之前所述对欧洲的控制并不矛盾,衰落是整体性的,控制的强化只不过其过程中的表征。)因此在美国因为自身问题难以修复的情况下,西太平洋局势恶化应当成为其必选项目,鉴于世界整体动荡程度加剧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大国间的实力碰撞,这一趋势不会过早发生,但一旦发生则将向高度不可控的局面滑落(其实此次事件的不可控程度已经出乎意料,但与将来的太平洋局势相比则可视为相对比较可控),原因正是在于随着欧盟衰落、中东非洲动荡之后,亚太的仆从们是美国仅存的储蓄罐了。而太平洋地区另一个主要国家中国大概率主观上仍将选择持续现有的政策,但政策制定的主观意愿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急遽恶化,只能尽可能为将来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未雨绸缪,这里不应该心存任何一丝侥幸。然而政策的选择往往会体现出严重的路径依赖,要在社会层面打破长久的和平环境下养成的小资产阶级狂热与回避心态,除了需要坚定的意志与远见卓识外,更需要一代人的觉悟。即是说,在软实力建设方面,中国存在巨大的短板,这是当年发展策略的必然结果(并不能仅凭这点就全面否定当初政策,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负面效果的政策),在指导思想缺乏的情况下,恢复是长期的缓慢过程,其中必然存在各种弯路,但观念终会在一次次的斗争中重新凝聚,况且意识总是基于物质。从更长远的时间线来看,无论太平洋地区的最终走势如何,我坚信未来会是光明的,甚至如果过程中出现重大灾难乃至后退,也将只是重回世界之巅的荆棘之路。

其他

俄罗斯的选择

考证此次事件中俄罗斯的策略出发点为何只能等待将来档案解密,但就近未来而言,俄罗斯目前最佳的选择是尽可能实现可接受的战场态势,并在绞杀制裁中坚持下来(单从经济上讲,欧美尤其是欧洲因制裁受到冲击比俄罗斯更大,俄罗斯遭到的更多是文化、政治层面的,而作为苏联解体后产生的国家,这方面是其弱点),在龟缩防守的同时,可能反而会更加虚张声势——这需要具体根据未来欧洲的实际情况而定。另外此事件之后,普京对俄罗斯的控制力将显而易见地下降,其继承人的争夺会愈发激烈,以至于不得不让渡部分权力——而这将是俄罗斯最危险的阶段。

东方的仆从们

此次事件客观上会给美国在东方的仆从们一些幻想,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爆发危机时,西方世界能够有能力将危机压制下去,从而采取一些相对于以往更加激烈的挑衅政策(这也是符合美国部分利益的,因此也是受部分美国所鼓动的,甚至在短期内是会受益的),反而会加剧危机的到来。

经济危机

政治的根源还是经济,同时政治也决定着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发动机之一的美国在当前的政治体制下无法有效应对自身的危机,只能通过输出危机的形式勉强维持,终究会卷起更大的全球性危机。在此次事件中,通过一系列丧失理性(或在长期宣传基础上的一次刻意引爆)的制裁,原材料供应危机、粮食危机、石油危机、货币危机、难民危机等已经开始发酵,一场可能的大范围经济危机即将随之降临,将所有国家卷入其中。

逆全球化进程——关于制裁的迷思

从经济上讲,在东方世界的眼中,世界贸易体系中各个成员单位应当是平等的,其实是很自由贸易的观点;而从西方世界的视角出发,经济体系的建立,不过是另一种朝贡关系。这也解释了为何会有如此众多非理性的制裁方式出现的原因,即现有经济体系(甚至文化体系)对南方国家的吸纳,无非是接纳其朝贡而已,作为体系的主人,当然可以对叛逆者施以绝罚。正如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后,明朝制裁葡萄牙的方式是禁止其向明朝朝贡一样,自有其内生的(荒诞)逻辑。随着当前不惜自残的制裁方式滥用至此,曾经的全球贸易将越来越难以维持下去,区域内合作将是未来主要方向——虽然这种提法已经存在很久,但其政治意义从未如此之重。